内页大图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诱发性淋巴瘤动物模型

  (一)化学诱发性淋巴瘤动物模型

  【造模机制】最常用的诱导剂是N-甲基亚硝基脲(MNU)。其致癌机制与O6-甲基鸟嘌呤形成有关,致使DNA复制过程中发生GyA点突变。

  【造模方法】通过腹腔注射、静脉注射、口服或灌胃等给药方法,单次或分次给药,均可诱导多品系小鼠产生胸腺淋巴瘤。目前最常用的是腹腔注射法:以8ml的DMSO 92ml的0.01mol/L PBS(pH=7.2)为溶剂,将MNU配成浓度为10mg/ml的诱导液,即用即配。选用6~8周SPF C57BL/6小鼠,雌雄均可。腹腔注射MNU诱导液(50mg/kg体重),共注射2次(分别于第0、8周)。注射开始后继续基础饮食,并观察动物体重、饮食、毛色、活动度等一般情况变化。

  【模型特点】①MNU诱导的小鼠胸腺淋巴瘤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单个T淋巴细胞TCR基因重排后,在MNU的作用下发生恶性转化,并单克隆性增生,最终取代胸腺内正常细胞,是属于T细胞来源的肿瘤。②光学显微镜下胸腺结构破坏,以弥漫分布的中等大小的淋巴样肿瘤细胞代之。③可腹腔注射、静脉注射、口服或灌胃等方法单次或分次给药,均可诱发不同品系的动物发生淋巴瘤,但发病率有所不同。

  【模型评估和应用】方法简便易行,成瘤的相对周期短及致瘤率高;化学致癌物常诱发多部位肿瘤,故不常用于药物筛选;从病因学角度看,它与人体肿瘤较为近似,故此模型常用于特定的深入研究。

  (二)病毒诱发淋巴瘤动物模型

  【造模机制】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双链DNA病毒,基因组长172kb,在病毒颗粒中呈线性分子;其具有嗜B淋巴细胞特性,能够通过 EBV/c3d受体(CD21)感染B淋巴细胞,进入B淋巴细胞后,其DNA发生环化,成为B淋巴细胞染色体外能复制的附加成分,在细胞中建立隐性感染,刺激细胞增生和转化,诱导疾病的发生。

  【造模方法】

  1.EBV分离  选用可以释放有转化能力的EBV颗粒、体外用EBV转化狨猴B淋巴细胞的标准细胞株B95-8细胞大规模培养后,采取饥饿疗法将细胞放置7~10天,收集培养液,以4000r/min、4℃离心30分钟,将上清转移至另一无菌的离心管中,12 000r/min 40C离心120~150分钟,弃上清,加入原培养液1%的新鲜培养基,反复用吸管吹打,3000r/min离心20分钟。用0.22μm一次性过滤器将上清过滤得到浓缩100倍的EBV悬液,分装后置-80℃保存备用。

  2.淋巴细胞分离及接种  健康成人新鲜血,用EBVIgA快速检测试剂盒检测VCA-IgA抗体滴度。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出淋巴细胞(PBL),用不含小牛血清的PRIM 1640培养液将PBL定容到8×10000000~10×10000000。无菌条件下给SCID小鼠腹腔注射PBL悬液1ml/只。接种PBL 3天后腹腔注射 EBV悬液0.4ml。

  3.模型复制过程中宿主可因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导致死亡,使复制模型缺乏稳定性,可选用环孢素A(cyclosporin A)抑制上述反应,使用时用0.9%NaCl注射液稀释1mg/ml,注射PBL后按每只 SCID小鼠10mg/(kg·d)连续2天腹腔注射,第3天起15mg/(kg·d),隔日注射,共11次。

  【模型特点】①病毒诱发的实体性淋巴细胞肿瘤形成,它具有侵袭性和致死性,属于恶性程度较高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组织病理学观察,肿瘤细胞为大裂.无裂细胞,有的呈免疫母细胞样形态,有的具有明显的浆细胞分化特征。②应用基因探针和单克隆抗体检测结果表明,诱发瘤是人类EB细胞源性肿瘤,且含有EB病毒小核酸分子 EBER-1,在瘤细胞核内可观察到EB病毒颗粒。

  【模型评估和应用】正常细胞来源于健康成人外周静脉血,标本取材方便;由于病毒基因组结构简单,分子背景比较清楚,易于改造和操作,实验周期短(仅需2个月左右),存活小鼠的肿瘤诱发率高;诱发瘤表现为侵袭性实体瘤,容易观察,其组织病理学形态和生长特性符合人类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征;瘤细胞中EBV广泛存在,诱癌因素单一,可获得EBV致人类正常细胞肿瘤发生问题上具有因果关系的直接依据。

  (三)电离辐射诱发淋巴瘤动物模型

  【造模机制】电离辐射可直接造成DNA损害。促进人类和动物各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大量研究表明,胸腺作为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辐射致癌的“靶器官”。辐射诱发小鼠胸腺淋巴瘤也已成为研究辐射致癌的经典动物模型之一。无

  论急性照射还是分割照射,都是产生胸腺淋巴瘤的高危因素。

  【造模方法】近交系BALB/c小鼠,雌性,体重18~22g,采用深部X射线治疗机进行全身照射,吸收剂量率为0.287Gy/min,吸收剂量为1.75Gy,每周一次,一共四次即可成模。模型成功时间约6个月。

  【模型特点】①原有结构消失被肿瘤细胞取代,肿瘤细胞体大、胞质量少、嗜碱,细胞核畸形多样,核内常染色质较多,有明显核仁,胞质游离核糖体丰富,滑面内质网增生并扩张,可见病毒性颗粒及芽生现象,细胞分化程度低、生长快、增殖旺盛是符合瘤细胞的表现;②肿瘤细胞具有浸润、转移行为,在同系小鼠中具有可移植性。

  【模型评估和应用】诱发性肿瘤模型容易操作,靶器官和诱癌剂恒定,诱发成瘤率高,基本模拟了肿瘤的发生过程。但肿瘤发生的潜伏期个体变异较大,不易同时获得病程或瘤块大小较均一的动物供实验治疗之用。

相关资讯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应激性高血压模型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肾外包扎性高血压模型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肾血管性高血压模型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高脂、高糖饲料致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维生素D致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