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页大图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高脂饲料诱发脂肪肝模型

  (1)复制方法  成年大鼠,每日喂养含2%胆固醇、10%猪油、0.3%胆酸钠等成分的高脂饲料,连续8周,或成年家兔,每日喂食含1%胆固醇、10%猪油的高脂饲料40g/kg体重和高胆固醇饲料80mg/kg体重,连续12周。造模毕,立即抽取全血及摘取肝组织,测定血中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游离脂肪酸(FFA)、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碱性磷酸酶(ALP)、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及肝组织中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游离脂肪酸(FF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的含量,采用反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肝组织中酞基辅酶A氧化酶(AOX)的表达,并对肝脏作组织形态学检查。

  (2)模型特点  模型大鼠血清TC、TG、FFA、AST、 ALT升高,肝组织TC、TG、FFA含量增加,AOX表达增高;肝脏全小叶脂肪变性,属大囊泡性,并有大囊泡融合形成的脂囊;脂变肝细胞以中央静脉周围最明显;100%存在小叶内炎症,以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为主,并可见点状、灶状、碎屑样坏死。模型家兔肝脏系数、血清TC和肝组织GSH- Px、MDA水平升高;肝脏肿胀,表面呈黄白色,油腻,肝组织有变性(颗粒变性或嗜酸性变)和坏死(溶解及点样坏死),呈局灶分布并伴淋巴细胞浸润,并可见细胞质内充满大量大小不等的圆形脂滴;肝小叶排列紊乱、边界不清,但未形成假小叶;肝索结构紊乱,纤维组织轻度增生,肝窦和中央静脉间有红细胞堆积。

  (3)比较医学  肝脏是脂质代谢的中心器官。在生理状态下,肝脏通过摄取从食物中吸收以及由乳糜微粒或脂肪细胞释放入血的FFA,用于合成TG、TC及磷脂和糖脂,这些合成脂与特异的载脂蛋白结合而被分泌入血浆,当来源于饮食或从脂肪组织中动员的FFA急剧增加,超过了肝脏脂质代谢动力循环平衡,则脂肪在肝细胞内开始大量堆积而形成脂肪肝。本脂肪肝模型即通过长期喂食高脂饲料所致。高脂饲料是指在基础饲料中加入一定比例的脂肪类食物,如5%~20%猪油、1%~10%胆固醇、5%~15%蛋黄粉等。为了促使病变的形成,在高脂饲料中还可添加胆酸钠或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物质如玉米油、鱼油等,后者尚易诱致脂肪肝伴炎症和纤维化。本模型动物通常选用大鼠和家兔。模型大鼠在采用高脂饲料持续饲养2~4周时可出现高脂血症,8~12周后肝脏呈中-重度大泡性脂肪变伴转氨酶升高。应用大鼠建立脂肪肝模型,有饲养方便、抵抗力强、食性与人类相近、模型复制成功率高等优点。家兔由于对外源性胆固醇吸收率高,对血中脂质清除率低,所以只要给予高脂饲料,不必附加其他因素,12周即可复制家兔脂肪肝模型,其病理特征表现为肝细胞胞质内充满脂滴,肝小叶中心纤维化和血管壁粥样斑块。相对模型大鼠而言,采用家兔复制脂肪肝模型,其不足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为家兔作为草食动物,其脂质代谢与人类差异较大,二为动物抵抗力差,容易继发感染而死亡,但由于其操作方法简单,病变特征与人相近,模型复制成功率高、取血检验方便,仍作为脂肪肝模型而被广泛应用。

相关资讯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小鼠模型中神经酰胺对血小板介导的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的作用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环磷酰胺诱导家兔卵巢早衰动物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不同性别氟中毒大鼠模型的比较研究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基于AngIⅡ-NOx-ROS信号通路探索黄杨宁对心房颤动犬氧化应激的影响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负压吸引装置抽取大鼠脑脊液方法的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