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页大图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离子导入法建立外伤后癫痫动物模型

  1.造模材料  动物:Wistar大鼠,雄性,体重200~250g;药物:异戊巴比妥,FeCl3溶液;器械:大鼠立体定位仪,无线蓝牙脑电监测系统,高速牙钻,牙托粉,内径为2mm的聚氯乙烯细管1根(用作导入管),针灸针若干。

  2.造模方法  大鼠称重后以2%异戊巴比妥溶液(50mg/kg)腹腔注射麻醉,立体定位仪上固定。剪去头顶的毛,常规消毒头顶皮肤后沿头顶正中线切开头皮,切口长约3cm。剥离头顶筋膜,暴露颅骨。在左侧颅骨冠状缝后3mm、矢状缝旁2mm处用高速牙钻钻一直径为4mm的孔,星状切开硬脑膜。另外再钻5个安放电极的孔。将尖端塞有棉花(防止细管内FeCl3溶液溢出过快)的导入管尖端与软脑膜轻接触,细管内注有浓度为100mmol/L、pH为1.5的FeCl3溶液。将一输出电流为100μA的电源的正、负极各连一针灸针。连接电源正极的针灸针插入细管内FeCl3溶液中,连接电源负极的针灸针插入大鼠右前肢皮下。通电10min。

  脑电记录:将前端钝圆的纯银丝置于上述钻好的安放电极的孔的硬脑膜外,用牙托粉将银丝与颅骨牢固地固定起来,银丝的另一端连接无线蓝牙脑电监测系统来监测大鼠的脑电图。

  3.造模原理  铁具有致痫作用。

  4.造模后的变化  大鼠在麻醉期间(术后1.5h内)偶有身体的轻微颤抖。清醒后约30min之内,大鼠活动较少,时有“湿犬样抖动”及挠头动作。清醒后0.5~1h期间,大鼠开始出现咀嚼自动症。表现为下颌快速咬动与面肌抽搐交替出现,在面肌抽搐的同时伴随出现与面肌抽搐节律一致的双眼眼裂变大,眼球向外凸出,持续时间约1~2min,约每20~30min发作1次。模型建立后2.5~4h之间约每5~10min发作1次。模型建立后5~7h之间,大鼠癫痫发作频率逐渐下降,约每0.5~1h发作1次。模型建立后8~24h之间约每2~5h发作1次,发作形式主要表现为咀嚼自动症。大鼠癫痫发作形式除咀嚼自动症以外,偶见身体左偏,跌倒,四肢抽搐。模型建立24h以后基本观察不到癫痫发作。

  模型建立后1.5h时脑电图上首次出现癫痫波。癫痫波表现为频率明显加快、波幅明显高出背景波的尖波,起源于注射侧感觉运动皮质区,以注射侧及注射对侧的感觉运动皮质区显著,癫痫波出现的同时大鼠行为学上同步出现咀嚼自动症。

  5.注意事项  实验时选用大鼠体重尽量在要求范围内,这类大鼠耐受力强,头部易被脑立体定位仪固定;手术器械严格消毒,防止手术感染,手术创伤应尽可能小,严格无菌操作;颅骨钻孔时应注意深浅,一旦有突破感立即停止,防止引起大量出血。

  术后大鼠应分开,等苏醒后3~5h才能合笼饲养,防止先醒的舔咬昏迷大鼠的伤口。饲养室内尽可能保持大鼠的最适温度、湿度。

相关资讯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硫辛酸合成酶低表达对小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小鼠模型中神经酰胺对血小板介导的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的作用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环磷酰胺诱导家兔卵巢早衰动物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不同性别氟中毒大鼠模型的比较研究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基于AngIⅡ-NOx-ROS信号通路探索黄杨宁对心房颤动犬氧化应激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