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页大图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戊型肝炎病毒恒河猴模型

  【造模机制】戊型肝炎主要经粪-口途径(消化道)传播,其他途径有血液传播、垂直传播等。利用戊型肝炎的传播特点,通过向动物静脉注射戊型肝炎患者新鲜大便滤液的方法诱导动物发生类似于人类自然感染戊型肝炎病毒后的疾病进程。

  【造模方法】取戊型肝炎患者急性期粪便样品,以0.1mol/L PBS缓冲液制成10%悬液,经离心、滤菌后,以1.5ml/只剂量经后肢静脉注射恒河猴(rhesus monkey)。

  【模型特点】感染后第28天左右,ALT开始升高,1周达到峰值,第18~28天左右,IgG阳性,120天恢复正常,14~32天出现病毒血症。感染后第7~55天粪便排毒,粪便样品电镜观察到27~34nm的病毒样颗粒。肝超薄组织切片电镜观察发现肝细胞质中存在戊型肝炎病毒大小的病毒样颗粒,溶解坏死的胆囊上皮细胞碎片中可见成簇聚集在一起的病毒颗粒。肝病理切片可观察到肝实质疏松坏死,大量淋巴细胞和少量中性粒细胞灶性浸润,中央静脉壁被破坏,淋巴细胞浸润,汇管区炎症细胞浸润。

  【模型评价和应用】在戊型肝炎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模型中,我国一般都采用恒河猴作为动物模型,恒河猴戊型肝炎动物模型可用于临床诊断、疾病预防、疫苗研发。

相关资讯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硫辛酸合成酶低表达对小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小鼠模型中神经酰胺对血小板介导的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的作用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环磷酰胺诱导家兔卵巢早衰动物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不同性别氟中毒大鼠模型的比较研究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基于AngIⅡ-NOx-ROS信号通路探索黄杨宁对心房颤动犬氧化应激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