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模机制】在胰腺癌早期诊断及治疗过程中,发现胰腺癌的癌前病变胰腺腺管内上皮瘤分子遗传学的异常与胰腺癌有着直接的联系。胰腺腺管内上皮瘤被认为是胰腺癌的癌前病变,其是由导管柱状上皮演化而来。最近研究表明,胰腺腺管内上皮瘤起源于泡心细胞,在各种致瘤因子的作用下泡心细胞向泡心细胞一管状细胞转化,并形成管状复合物,逐步演化为胰腺腺管内上皮瘤。泡心细胞与胰腺腺管内上皮瘤的异质性密切相关;另外,研究指出,能否实现泡心细胞.管状细胞转化,与K-ras基因突变亚型有关,即K-ras G12D可以导致此转化发生,而 K-ras G12D突变鼠则无此转化。
【造模方法】
1.K-Ras基因敲除小鼠模型 利用LoxP/Cre特异性重组切除技术使胰腺特异性启动子Pdx-1激活K-ras G12D,全部小鼠特异性地产生各期PanIN,此即K-ras C12D小鼠PanIN模型。该模型中除可检测到K-ras基因突变外,无P16、P53、Smad4突变或缺失。此PanIN在体外培养中的细胞增殖速度与原发胰腺癌相似,并且能在软琼脂中形成光学显微镜下所见的集落,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集落增大,提示PanIN细胞已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恶性转化的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2.K-Ras基因突变协同P53基因突变的基因打靶小鼠胰腺癌模型将K-ras C12D小鼠与失活突变P53 R172H小鼠交配后,全部小鼠可在短期内特异性地产生浸润性胰腺管细胞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ma,PDA)和肉眼可见的肝、肺及腹腔等多处转移,此即K-ras G12D/P53 R172H小鼠PDA模型。
3.K-Ras基因突变协同P16基因突变的基因打靶小鼠胰腺癌模型K-ras G12D小鼠与其P16缺陷小鼠交配,全部小鼠也可特异性地产生PDA,并在11周内死亡,常转移至十二指肠和肾脏等器官,并可转移至肝脏和肺等,此即K-ras G12D/P16缺陷小鼠PDA模型。
4.K-Ras基因突变协同DPC4基因打靶突变小鼠胰腺癌模型 将K-ras G12D小鼠与Smad4缺陷小鼠交配,两者的协同作用并不直接导致侵袭性胰腺癌的发生,而是导致黏液囊性病变,该病变在P53/ P16基因突变的情况下才可最终进展为胰腺癌。
【模型特点】PanIN组织形态学分类目前主要通过时控的转基因或基因打靶技术获得,临床上很难获得这样的形态学依据。基因修饰胰腺癌动物模型从本质上获得与人胰腺癌极为相似的模型,转移方式同人类肿瘤转移方式最相近,可对肿瘤形成早期阶段进行研究,从而可研究胰腺癌形成早期的发病机制和干预性治疗的效果。
【模型的评估及应用】根据PanIN病理形态学的进展程度可分为PanlN-1A、PanIN-1B、 PanIN-2、PanIN-3。其具体的分类标准为:黏液细胞增生,尚未形成乳头且不典型性较轻的病变为 PanIN-1A;乳头状导管上皮增生和(或)腺瘤样增生,有轻度不典型增生者为PanIN-1B;细胞核极性消失,有多核现象。导管上皮瘤样增生2级,即中度不典型性者为PanIN-2;细胞极性普遍消失,核异型性。但基膜仍完整,导管上皮瘤样增生3级,即重度不典型性者为PanlN-3(又称原位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