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页大图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转基因垂体瘤小鼠模型

  1.FSHβ-SV40T转基因垂体瘤小鼠模型

  【造模机制】SV40的T抗原致癌基因具有很强的细胞转化能力,引起细胞去分化增速和激素合成减少。T抗原在垂体促性腺细胞的表达导致促性腺激素细胞的转化,形成肿瘤。

  【造模方法】将5.5kb绵羊FsHβ基因中编码4.7kb的5'侧翼序列(含有外显子1、内含子1和外显子2)至转录起始部位克隆到含有SV40 T抗原的大T和小t编码区的pBKCMV载体内,形成 FSHB-T抗原融合基因片段,用于显微注射,制备羊 FSHB基因的调节区域直接表达SV40T抗原致癌基因的转基因垂体瘤小鼠模型。

  【模型特点】具有这种融合基因的2/5转基因小鼠系迅速发生垂体瘤,6周龄时出现腺瘤样滤泡,雌雄性在12周龄时死亡。组织学检查显示细胞的增生增加伴随着发育不全是由垂体激素合成的减少,表明垂体细胞处于去分化状态,没有促性腺激素和其他垂体激素的表达。肿瘤起源呈多病灶,可见高度转化的巨大淡染嗜碱性细胞,有众多多倍核,伴有神经元样细胞浸润,在肿瘤发展的最后阶段这种细胞非常多。有丝分类指数在转基因的垂体中非常高。【模型评估和应用】此模型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垂体肿瘤形成的生理和分子机制。

  2.PyLT转基因垂体瘤小鼠模型

  【造模机制】SV40病毒基因组早期基因编码两种肿瘤抗原,其中多瘤病毒大T抗原(polyma large T antigen,PyLT)为细胞转化的启动所必需。将编码PyLT基因整合到小鼠基因组内,能诱导垂体细胞发生肿瘤。

  【造模方法】将多瘤病毒早期启动基因连接到编码PyLT cDNA上,形成外源基因构件,通过显微注射法注入小鼠受精卵的精原核,建立小鼠库欣病转基因动物模型。

  【模型特点】该模型4月龄时垂体形态学正常,在9月龄时无显著形态学或微腺瘤形成,到13~16月龄时有临床表现的转基因小鼠出现垂体腺瘤。大至5mm。9月龄时转基因小鼠的体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但在12月龄时开始消瘦。这些老龄PyLT-1小鼠的肾上腺重量增加,髓质增生。将转基因小鼠的垂体瘤皮下移植到非转基因免疫功能正常的小鼠上,肿瘤在形态上与原发肿瘤非常相似。在携带转基因垂体移植物的小鼠中,高促皮质激素的作用比转基因小鼠本身更增强。而且这些移植肿瘤的小鼠体重增加,向心性沉积,肾上腺皮质肥大,与人的库欣病表现相似。血浆ACTH水平在临床发病转基因小鼠中显著增加。

  【模型评估和应用】此转基因小鼠是研究垂体促肾上腺皮质素细胞瘤的发病机制及库欣病的很好的动物模型。

  3.HMGA2转基因垂体瘤小鼠模型

  【造模机制】HMGA2蛋白属于高迁移率群A家族(high mobility group A family)。HMGA基因在 CD34阳性干细胞中表达非常低,在正常成人组织中表达可以忽略,基本上仅限于胚胎发育时表达。但HMGA在一些人和实验性诱导的恶性肿瘤上可过度表达。HMGA2在垂体的过度表达可导致生长激素细胞/PRL细胞腺瘤。

  【造模方法】将CMV启动子与HMGA2 cDNA连接,形成外源基因构件,然后显微注射到B6C3F1受精卵中,建立HMGA2过度表达转基因小鼠。

  【模型特点】此转基因小鼠显示HMGA2基因在所有正常组织中大量表达。6月龄时,85%雌性HMGA2小鼠发生分泌PRL和生长激素的垂体腺瘤。而在HMGA2雄性仅有40%,且发病晚(约18个月)。

  【模型评估和应用】此模型用于垂体PRL细胞和生长激素细胞腺瘤的发病机制及基因表达研究。

  目前制备转基因垂体瘤小鼠模型的外源基因构件各不相同,试图从不同角度阐明垂体瘤的发病机理。每一种转基因模型各有其特点,如 FSHβ-SV40T转基因垂体瘤小鼠能迅速出现垂体瘤的临床表现,因SV40的T抗原具有很强的细胞转化能力,肿瘤具有恶性化特点,并且无功能性激素分泌。而PyLT转基因垂体瘤小鼠发病较晚,并且血浆ACTH含量升高,表现出类似人库欣病的临床表现。

相关资讯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硫辛酸合成酶低表达对小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小鼠模型中神经酰胺对血小板介导的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的作用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环磷酰胺诱导家兔卵巢早衰动物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不同性别氟中毒大鼠模型的比较研究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基于AngIⅡ-NOx-ROS信号通路探索黄杨宁对心房颤动犬氧化应激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