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页大图

传染病动物模型怎么制备?

  一、动物的准备

  动物的选择准备是模型制备成功与否的关键,对于成熟的病原动物模型,动物的种类、微生物等级均已明确,应该严格按照模型要求制备。对于初次、新发病原、新动物模型制备,首先应该进行动物的种类和等级选择、感染性确定(病原属性、剂量、途径等)等筛选性实验,即预实验。筛选出敏感、稳定的动物(种类、年龄、性别等)后,进行标准化模型制备。同时,实验动物的伦理和福利原则也应得到满足。

  二、病原的准备

  病原的活化状态和特性是模型制备成功的首要条件。标准病原株、地方株等生物学特性的标准化确定等也需提前完成。

  三、方法的准备

  病原感染途径、剂量、感染环境控制以及检测方法等应该是规范、成熟、稳定的。方法、技术达不到上述要求,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动物模型的一致性。

  四、检测指标的准备

  动物模型的成功与否,关键体现在模型动物的疾病表现和指标检测,也就是说,对于一种传染病模型,应该预先确定观察、检测哪些表现疾病关键的特征性指标,尤其是临床表现、病原学指标、病理生理性指标和免疫学指标以及其他辅助性指标的确定。

  五、模型整体分析准备

  通过上述疾病表现和指标检测,明确模型属于哪类模型,综合评价模型的应用程度和范围等。

  六、影响因素的排除

  在传染病动物模型制备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会出现影响动物模型质量的因素,如动物因素、病原因素、技术方法因素、环境因素等等。因此,力求控制这些影响因素,达到模型的规范化、标准化要求,显得非常重要。

  传染病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通常是,选用标准化感染性病原,确定一定剂量,经不同途径感染候选动物,观察特征性临床表现,检测特异性病原学指标、病理生理性指标和免疫学指标以及其他辅助性指标,评价、明确模型类型,综合评价模型的应用程度、范围和比较医学用途等,概括如图7-1。


相关资讯 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科学部召开 2024年度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中期检查会议 【中国科学报】如何鼓励原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有了新变化 我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中国支气管扩张症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我国学者在肠道微生态失衡驱动肝性脑病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我国学者成果入选《细胞》年度最佳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