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页大图

IF>130!眼科医生陶勇2024累计发文13篇

  2020年1月,陶勇医生在北京朝阳医院出诊时遭到暴力袭击,导致其左手严重受伤,甚至不得不暂时离开临床一线。

  然而这些年来,陶勇医生笔耕不辍,始终坚守在科研的第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真正的医者仁心。

  无论是在手术台上还是实验室里,他都以无比的热情和专业精神,不断探索眼科医学的新领域,致力于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与光明。


  在2024年,陶勇医生的科研之路可谓是成果丰硕,共有十余篇SCI论文顺利在线发表。我们选取了部分文章展示,一起来看看↓↓↓

  第一篇 NEJM(IF=96.2)

  2024 年 1 月 20 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陶勇\张涛医生联合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发表题为“Hemolacria”的病例报告。

  该病例报告详细记录了一例罕见的血泪症临床症状,系统描述了其发病过程、临床特征及诊断治疗方法。通过这一案例,为眼科和急诊科医生提供了宝贵的诊断思路,提示在遇到类似患者时应考虑鼻出血治疗后血液逆流至泪道系统的可能性。


  第二篇 Adv. Healthcare Mater.(IF=10)

  2024 年 10 月 23 日,陶勇医生团队发表了题为“In Situ Crystallized Ceria-Vesicle Nanohybrid Therapeutic for Effective Treatment of Inflammatory Intraocular Disease”的文章。

  后部葡萄膜炎可导致严重视力损伤,氧化应激加剧炎症并形成持续损伤循环,而现有治疗仅能暂时缓解。本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治疗方法,即在间充质干细胞(MSC)的细胞外囊泡(EVs)上原位结晶超小尺寸的氧化铈纳米颗粒(约3纳米),用于治疗致敏分枝杆菌性葡萄膜炎(PMU)。这种纳米复合材料利用其各组分的独立及协同效应,提供了一种全面的治疗方案。


  第三篇  J.Infect.Dis.(IF=5)

  2024 年 1 月 12 日,陶勇医生团队发表了题为“Performance of 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of Cell-Free DNA From Vitreous and Aqueous Humor for Diagnoses of Intraocular Infections”的文章。


  眼内感染的延迟诊断和不适当治疗通常会导致不良预后。由于传统培养和PCR方法的局限性,大多数病原体无法被识别出。该研究展示了利用元基因组下一代测序(mNGS)技术对疑似眼内感染患者进行快速准确诊断的潜力。通过对来自488名患者的玻璃体液和房水样本中的无细胞DNA进行分析,发现与传统的诊断方法相比,mNGS不仅提高了病原体识别的敏感性和准确性,还特别适用于小体积样本。并且,使用玻璃体液样本的mNGS在敏感性和诊断符合率上表现略优于房水样本,这为未来眼内感染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技术支持。

  第四篇 Front.Pharmacol.(IF=4.4)

  2024 年 8 月 9 日,陶勇医生团队发表题为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of the IGF-1R monoclonal antibody teprotumumab: a real-world study based on the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 的文章。


  该研究通过分析FDA的不良事件报告系统中的数据,对特罗珠单抗治疗甲状腺眼病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进行了详细探讨。研究发现,使用特罗珠单抗后可能出现多种不良事件,特别是肌肉骨骼问题、疲劳、耳鸣等,且多数报告来自女性患者。这些发现为临床实践中更安全地使用特罗珠单抗提供了重要信息,同时也有助于药物的进一步发展及其在全球市场的推广。

  第五篇 Heliyon (IF=3.4)

  2024 年 6 月 28 日,陶勇医生团队在 Heliyon 发表题为 “Recurrent lacrimal gland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 ”的病例报告。

  泪腺腺样囊性癌(LGACC)以其高复发率、神经侵袭及远处转移倾向而著称,导致患者预后较差。本病例报告详细描述该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问题。

  案例中,一名34岁的男性患者因左眼突出症状持续4个月前来就诊,经影像学检查高度怀疑为LGACC,并通过保眼性眶内肿瘤切除术得以确诊。尽管术后建议进行放射治疗,但患者拒绝接受,结果在手术后3个月内出现肿瘤复发,最终不得不进行更为激进的眶内容物摘除术,病理结果显示为低分化的LGACC。随后,患者遵循医嘱接受了放疗,然而不到一年时间即发生了颅内转移。


  此病例凸显了LGACC由于其隐匿起病和缺乏特异性症状而导致的早期诊断困难,及其易于复发和转移的特点,强调了需要采取早期诊断、积极治疗策略,并严格遵守术后辅助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的必要性。未来的研究应着重于深入理解LGACC的发病机制,并致力于制定标准化的诊疗方案,从而提升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其余文章:

  1.Li, P., Z. Qian and Y. Tao, Application of 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in the diagnosis of  Bartonella neuroretinitis: 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 J Ophthalmic Inflamm Infect, 2024. 14(1): p. 17.

  2.Ma, M., et al., Recurrent lacrimal gland adenoid

相关资讯 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科学部2024年度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类)中期检查会议在武汉举行 我国学者在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原创药物靶标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我国学者在神经酰胺受体调控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卓越研究群体项目“本能行为及其相关精神疾病的机制和干预研究” 2024年度进展交流会召开 我国学者在鼻咽癌“减毒”放疗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可以介绍下你们的产品么

你们是怎么收费的呢

现在有优惠活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