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初作为DNA与蛋白质之间信息传递的媒介,到后来发现的各种非编码RNA(ncRNA),RNA的功能远远超出了最初的想象。而在全部RNA中,ncRNA的占比高达到了98%。
近年来,人们逐渐发现大量的非编码RNA在基因表达调控、细胞信号传导、染色体结构维护以及多种生物学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这个充满活力的研究领域中,中国科学院大学的陈玲玲研究员以其卓越的研究成果脱颖而出。
今年,她更是凭借“环状RNA生成和功能机制的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后又获得了2024年度“亚洲及大洋洲生物化学家与分子生物学家联盟(FAOBMB)”卓越研究奖,是继邵峰院士和颜宁院士后,我国第三位获该奖的科学家。
陈玲玲,1977年12月出生于河南商丘,现任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中心的研究员、研究组长及博士生导师。目前担任Cell、Science、Mol Cell等多个国际期刊编委、美国冷泉港实验室非编码RNA会议、国际RNA协会年会等多个会议的大会主席。2017年入选霍华德·休斯医学院研究所(HHMI)国际研究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资助。曾获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科学探索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全球华人生物学家协会CBIS青年研究员奖和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等荣誉。
成长:与时间赛跑
陈玲玲于2000年在兰州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03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随后前往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深造,并于2009年获得生物医学博士学位,同时获商学院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
同年5月作为独立PI获得Connecticut Stem Cell Seed Award研究经费资助,受聘于康涅狄格大学干细胞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并于2010年5月任助理教授。
2011年,陈玲玲依然决定回国,加入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原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一切从零开始,她自己招募团队、申请经费,带领团队艰苦摸索,在国际上率先发现了多种在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的新型长非编码RNA家族。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5月陈玲玲研究员获得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国际青年科学家奖,说明在全球科学舞台上,她已经成为这一领域的佼佼者。
同年8月又以《长非编码RNA的代谢与功能》为题的申请书成功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
读书期间,白天做实验、晚上学管理;从事科研后,也几乎没有周末。甚至生孩子前一天还在工作……而正是这一路的马不停蹄,才有了今天的非凡成就。
她曾说:“做科研没有捷径可走,时间就这么多,只有自己加紧努力才能比别人做得更快、更好。”
探索:解读“生命之书”
陈玲玲团队长期专注于长非编码 RNA 和环形 RNA 领域的前沿研究,包括新类型分子发现、其加工成熟机制、其在转录、染色体、细胞核亚结构和干细胞干性维持等方面的功能、以及相关应用潜能。
恰逢今年《Cell》杂志创刊50周年之际,陈玲玲受邀与韩国首尔大学的V. Narry Kim教授合作,于11月14日在这一顶级期刊上发表了题为“Small and long non-coding RNA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的长篇综述文章。该文系统性地回顾了这两种非编码RNA的发现历程、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及其在生理和病理学中的功能认知,并展望了非编码RNA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此前,她受邀在《Molecular Cell》以通讯作者发表了一篇题为“Dynamic conformation: Marching toward circular RNA function and application”的综述论文,该文总结了环状RNA构象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以及研究中存在的技术手段及瓶颈,进一步表明这些努力最终将为设计用于生物医学应用的环状RNA平台提供指导。
10月23日,陈玲玲研究员作为唯一作者受邀在临床医学四大顶刊之一的《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发表了一篇评述文章。
该文章针对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布罗德研究所合作的一项研究成果(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 Caused by Deletion of CHASERR, a lncRNA Gene)进行了深入解读,探讨了非编码RNA剂量不足引发神经免疫疾病的问题,指出了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这是NEJM杂志“Science Behind the Study”栏目邀请的第一位中国学者。
细数一下,陈玲玲研究员今年先后受邀在四本不同的顶级期刊上发表了4篇评述或综述文章,其科研实力的认可度由此可见一斑。
此外,其团队今年在Nature Biotechnology、Nature Methods、Molecular Cell 等杂志发表了多篇高水平文章,陈玲玲研究员均为独立通讯作者。
作为国内较早研究长非编码RNA的学者,陈玲玲一直在追逐最新的技术,探索更多的未知。“第三代长读码RNA测序技术、超高分辨率显微成像技术以及基因编辑和碱基编辑器技术的发展,正为解析RNA作用的新机制和基于原创理论的RNA新应用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她强调,“时不我待,我们要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全力抢占这一领域的科技制高点。”
已经连续两届成为了中科院院士增选的有效候选人的她,明年能成功当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