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端粒酶在肝癌前病变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并探讨其处方药槲寄生及其槲寄生对其活性的调控机制。
方法:将大鼠分为模型组,HQS高剂量组[8g /(kg·d)],低剂量组[4g /(kg·d)],槲寄生基础组[8mg /(kg·d)]。去做。 )]和正常人群。用经典的Solt-Farber两步法复制大鼠肝癌前病变模型,并用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中γ-谷氨酰转肽酶活性的表达和免疫荧光。检测肝组织中AFP的表达。定量端粒酶检测试剂盒(QTDKit)用于测定肝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用于检测肝组织中NF-κBP65蛋白的表达,Western印迹法用于检测细胞质。测定蛋白质中IκB-α的含量。
结果:经过HQS和槲寄生全碱处理后,与模型组相比,肝脏中γ-GT阳性灶的面积和AFP阳性细胞的数量显着减少(P\u003c0.05)。此外,与NF-κBP65模型组相比,治疗组肝脏中阳性细胞的数量明显减少(P\u003c0.05)。治疗后细胞质中IκB-α蛋白含量较模型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u003c0.05)。
结论:HQS和槲寄生总生物碱可能抑制肝癌前病变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其作用是通过抑制凋亡相关基因NF-κB的过表达来增加IκB-α的表达,从而减少端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