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页大图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快速心房起搏AF模型

  快速心房刺激对心房细胞的电活动产生多种影响,如缩短心房的有效不应期(AERP)、增加AERP的异质性(不均匀性或离散度)以及减慢局部区域传导,而且快速心房电刺激后心房内径及容积明显增加,交感神经密度也显著增加,因此能够促进AF的发生并使之持续。Morillo等在1995年设计了快速心房起搏AF模型:动物颈部及胸部常规消毒铺巾,切开右颈部皮肤并分离皮下组织,暴露右颈内静脉,送入“J”形伞状心房单电极,在X线透视下将电极头端固定于右心耳,测量起搏阈值、脉宽、电阻等参数满意后将电极尾端与固定频率脉冲发生器连接。先设定起搏频率为70次/分,逐渐调整为400次/分,使心室率维持在130次/分左右,起搏脉冲宽度2毫秒。心电图检查示起搏器正常工作后,将脉冲发生器埋于颈部囊袋内缝合切口,持续起搏6~8周左右(如以600~800次/分频率刺激,则持续起搏时间可减少为1~2周),此后程序刺激(S1S2S3~S1S2S3S4)或Burst刺激。S1S2周期为400毫秒或300毫秒,S1S2间期较心房有效不应期长30毫秒。S2S3起始间期相当于基础周期的80%,并以10毫秒的步长递减。如果 S1S2S3刺激不能诱发AF,则引入S1S2S3S4刺激,S3S4初始间隔及递减步长同S2S3刺激。假如S1S2S3S4刺激仍不能诱发AF,则给予20~30秒的Burst刺激,其周长为100毫秒。经过上述刺激,多数模型可诱发出AF。本方法建立慢性持续性AF模型成功率较高,AF维持时间较长,是研究非瓣膜性AF的机制和治疗最为成熟,使用最为广泛的方法。然而,本方法可能会出现起搏器电极脱落导致模型建立失败,术中诱发室颤导致动物猝死、血栓栓塞以及起搏器工作不稳定等意外情况。因此,手术过程中给予心电监护,术后定期进行体表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等对监测动物的安全性、保证模型成功建立十分必要。川快速起搏法制备AF模型时还要注意控制心室率,因为过快的心室率可以造成心室功能不全并导致与快速心房起搏无关的心房改变。

相关资讯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慢性砷暴露对小鼠脑和血清代谢组学的影响 【动物模型-药效评价】-病毒诱发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制备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KA1亚受体在内质网应激致海马神经元死亡中的作用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儿童虐待性脑外伤动物模型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缺血时间差异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