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复制方法 成年大鼠,禁食不禁水18h后,按30mg/kg体重的剂量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麻醉下开腹,暴露胃和空肠,将距幽门约2cm的前胃部和距幽门5~7cm的空肠固定在一起。首先在前胃部剪开0.5~0.7cm的切口,用生理盐水仔细将胃腔冲洗干净,随后在相应的小肠部位切开同样大的一个切口,依次缝合胃与小肠切口的内侧和外侧。封闭切口后,用生理盐水冲洗腹腔2次,用消毒纱布吸干,注入庆大霉素稀释液2~3滴。分层缝合肌层和皮肤,关闭腹腔再滴加庆大霉素稀释液2~3滴,禁食24h后常规饲养。术后9~13周,禁食24h,麻醉开腹,结扎幽门、贲门和吻合口两侧肠管,15min后取胃沿大弯剪开,收取胃液,测定胃内胆酸总量,记录其pH值。肉眼观察胃黏膜病理改变,于胃底部、胃窦部、胃大弯、胃小弯侧及胃一肠吻合口周围取材,作光镜和电镜检查。或成年犬,麻醉下开腹,结扎胆总管,作胆囊底部与胃体前壁吻合术(胆汁反流模型),或作空肠与胃体前壁吻合术(胆一胰液反流模型)。术中分别切取胃窦、胃体部黏膜组织各一块作造模前对照。术后6个月时,用胃镜观察胃黏膜,并在直视下距幽门2.5~3.0cm处大小弯侧,同样取胃窦和胃体黏膜组织各一块作光镜和电镜检查。
(2)模型特点 模型大鼠胃内pH值升高,胆酸含量增加,大部分胃液呈黄绿色。胃黏膜表面有较厚的白色膜状物覆盖,多数有黄染,胃黏膜充血或瘀血,水肿明显,水肿以吻合口周围前胃部显著,呈卵石状排列;胃体部黏膜皱襞减少,甚至消失,胃壁紧张度明显减小;胃黏膜组织呈现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多数发生在黏膜固有层,部分可至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炎症细胞为淋巴细胞、中性白细胞及少量嗜酸性白细胞。吻合口周围黏膜组织尚可见腺体非典型性增生或萎缩、胃小凹扩张及肠上皮化生。模型犬同样呈现明显的胃黏膜炎症细胞浸润、腺体萎缩和肠腺化生。炎症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多发生于胃黏膜腺体及固有膜下。胆汁反流模型犬胃黏膜上皮细胞增生,部分坏死脱落,胃小凹开口明显变形,胃小凹变深增大,甚至扩大呈裂隙状。胃窦黏膜上皮增生如同小肠上皮,表面微绒毛增长。胆一胰液反流模型犬胃黏膜损害更为严重,上皮细胞大片坏死脱落,形成溃疡面,有坏死物覆盖,黏膜表面结构不清,随着炎症的愈合,可出现部分腺体萎缩或增生,重度萎缩性胃炎时,胃小凹及小凹间连接完全消失,黏膜平坦。
(3)比较医学 临床上,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或行胃-空肠吻合术后常会引起肠液反流。胆汁和胰液反流入胃,升高了胃液的pH值,改变了黏液的成分结构,降低了后者的屏障作用;同时,十二指肠内容物中的某些成分如胆汁酸和溶血卵磷脂有去垢作用,使黏膜细胞的脂膜受到破坏,细胞膜的通透性增高,促使H+及胃蛋白酶反弥散入黏膜,引起黏膜损伤;胆汁入胃又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胆盐与胃酸结合,增加酸性水解酶的活力,破坏溶酶体膜,导致细胞碎裂和溃疡;胆汁中的溶血卵磷脂经胰液中磷脂酶A的作用,可造成胃黏膜屏障进一步的破坏。在上述因素的长期刺激下,胃组织逐步演变着同一的病理过程,即胃黏膜炎症细胞浸润、腺体增生或萎缩、肠上皮化生。本模型通过行胃-肠吻合术,造成碱性肠腔中的液体反流入胃,引起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模拟了慢性胃炎的病理变化,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结构改变的特点。本模型还显示,胆汁或胆-胰液进入胃内,均可引起胃黏膜严重受损,但以后者程度更为严重,表明胆汁和胰液对胃黏膜的伤害具有协同作用。本模型由于制作方法简便,病理演变过程明确,比较适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液反流性病因机制的研究和药物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