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复制方法 取8~14kg的成年Beagle犬,用戊巴比妥钠按30mg/kg体重的剂量静脉注射麻醉,然后将犬侧卧固定于手术台上,颈部手术区常规消毒剃毛;用无菌手术切开颈部皮肤,游离出食管壁。于犬后腿外侧取大小约为2cm×2cm×3cm阔筋膜1块,在内镜引导下置入食管支架,使其上端定位于颈部游离段食管,将阔筋膜附着于置架部位的食管外壁,用医用不锈钢丝两处缝合固定,一方面可加强食管壁的韧性;另一方面可防止缝线挂穿食管壁。造模手术过程中局部注射少量青霉素,术后模型动物给予半流质饮食饲养,常规饲养条件下观察1~10周。置架期间每天仔细观察模型犬一般情况及体重、饮食变化。模型犬置架部位的食管内径、食管壁各层组织的形态学变化,经定期对模型动物食管作光镜及电镜标本病理组织形态学观察,经结果分析均表现出明显的食管狭窄及形态学改变特征。
(2)模型特点 模型动物术后第2日即可恢复饮食,支架术后3周内模型动物饮食量与术前相比无异常,体重也无明显减轻,但活动度较术前明显减少,动物未出现反复呕吐及哽噎的现象。置架3周后模型犬进食量明显减少,开始出现反复呕吐及持续吞咽动作,体重较术前明显减轻,活动度也进一步减少。术后2周模型动物食管组织明显增生,绝大部分支架结构已被增生组织所覆盖,食管黏膜广泛充血、水肿,偶可见坏死、渗出、溃疡,置架部位食管壁明显增厚,支架两端食管壁较管身部分增生更加明显。术后4周模型动物食管组织检查,可见大量增生的组织已完全覆盖于支架内壁并连接成片,支架深嵌于食管壁内,管腔较正常明显狭窄,黏膜仍轻度充血,偶有坏死及溃疡形成。术后8周置架食管的大体形态与4周相似,但增生组织越过支架结构向管腔内广泛延伸,管腔显著狭窄。光镜下观察显示:支架术后1周的食管组织中鳞状上皮明显增生、变厚,细胞层次紊乱,基底层细胞体积增大、胞核深染,上皮基底层与固有层呈交错状态;黏膜下层充血、血管增生、炎症细胞浸润、纤维结缔组织形成,可见散在分布的成纤维细胞。术后2周,鳞状上皮沿支架网眼不规则交错生长,上皮细胞致密、核深染、体积增大,黏膜下腺体明显减少,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明显增多,纤维组织增生较前加剧,肉芽组织增生明显,肌层变薄。术后4周,上皮形态同术后2周相似,但固有层腺体几乎消失,可见大量纤维组织增生,明显致密,仍可见散在炎症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明显减少,肌层明显萎缩变薄。术后8周组织的光镜下形态与术后4周基本一致,上皮细胞排列趋于整齐;上皮下纤维组织进一步增多、致密,炎症细胞明显减少。支架上端、中部、下端增生组织的病理变化基本一致。电镜超微结构观察显示:术后1周,食管黏膜上皮基底层细胞胞核体积增大,细胞质内可见大量粗面内质网;上皮浅层细胞间隙扩大。术后2周,黏膜下层可见处于旺盛分泌状态的成纤维细胞,胞核体积较大,内质网丰富。术后4周组织中仍可见活跃的成纤维细胞,细胞突起周围可见散在的纤维束形成。术后8周组织中也可见大量的纤维束形成。
(3)比较医学 采用本方法建立的食管狭窄动物模型,由于应用了“自体阔筋膜移植固定法”置入食管支架,经术后1周复查,所有支架均能有效地固定于食管腔内,术后2周内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模型成功率高达100%。手术中采用医用不锈钢细丝缝合,从而避免了断裂的可能;采用自体阔筋膜加固,由于阔筋膜的特性具有以下优点:既能防止挂穿食管壁,又有局部修复作用,同时避免了异物刺激食管壁而引起增生。因此,与其他方法建立的食管支架术后狭窄动物模型相比,本方法复制的“食管支架术后再狭窄”动物模型,具有方法简便、结果可靠、造模周期短、样本消耗少、模型成功率高等优点。但由于造模时需对食管动手术,可引发食管壁局部产生不同程度的创伤性炎症,对模型动物的使用及结果评价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