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毛细线虫分布于全世界的啮齿类动物、其他动物和人类中。终末宿主因吞食的孕胚虫卵在其肠道内孵化而获得感染。幼虫穿透黏膜,通过肝静脉系统进入肝脏,引起肝纤维化、肝硬变和肉芽肿等病理损害。国内杨发柱等用SD大鼠建立了肝毛细线虫感染动物模型。国外学者利用肝毛细线虫感染大鼠模型进行了抗纤维化药物的试验。
(1)复制方法 ①选择健康SD大鼠。②将肝毛细线虫的孕胚卵稀释为1000个/ml,用注射器取含卵溶液1ml经口注入大鼠。
(2)模型特点 因虫卵发育过程并非同步,有些虫卵已发育,有些虫卵尚未发育,因此,建立肝毛细线虫感染动物模型,还需做好虫卵培育的前期工作。经口腔注入含卵量可能影响发病程度和进程。一般情况下18~28d经解剖可查到虫卵或虫体。感染28d后,大鼠肝脏肿大、淤血、布满黄色斑点。成虫仅成活40~60d,死亡雌虫崩解后释放大量虫卵,从而引起肝组织坏死、肉芽肿炎症反应和纤维化。
(3)比较医学 肝毛细线虫虫卵肉芽肿的形成可能是机体内特异的细胞介导引起的免疫反应。自然界中许多寄生虫虫体感染动物(人)后也可引起肉芽肿反应,但各种肉芽肿的形成特点并不完全相同。大多数肉芽肿在活虫周围形成,有时也可出现在死亡虫体周围。有些肉芽肿是在虫体引起慢性炎症的基础上形成的,此外尚有一些肉芽肿至今原因不明。本模型可用于了解肝毛细线虫的生活史、预防和治疗肝毛细线虫病的研究及相关抗病药物的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