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页大图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猫慢性视神经损伤模型

  1.造模材料  动物:成年健康家猫,雌雄不限,体重2.5~3.5kg;药物:麻醉剂;器械:实验用球囊。

  2.造模方法  手术仿人翼点入路。3%戊巴比妥,1ml/kg腹腔注射麻醉动物后,侧卧位,四肢固定,头偏向一侧,建立静脉输液通道,100ml生理盐水中加入40万U青霉素静滴。术区备皮,聚维酮碘消毒,取外眦至耳屏间连线为手术切口,长约3cm,切开头皮,腱膜,钝性分离肌肉,剥离骨膜,磨钻磨除颅骨,扩大骨窗成2cm×2cm大小。手术显微镜下星形切开硬脑膜至骨缘,排除脑脊液,慢慢抬起颞叶脑组织,沿蝶骨棘深入直至见到白色视神经和视交叉。在视神经外侧间隙植入不可脱球囊,后接导管长约20cm,穿皮下隧道引至颈背部,注入造影剂0.1ml,检查球囊位于视神经视交叉及其下的颅底骨性结构之间,导管末端加热封闭,检查无泄漏后将导管埋于颈背部皮下。术后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功能缺损情况。正常组:不进行任何手术处理;假手术组:进行开颅手术,放入球囊而不充盈。

  3.造模原理  采用球囊植入法造成慢性视神经损伤,建立视神经慢性压迫损伤模型。

  4.造模后的变化  术后动物能正常存活,无发热、感染、癫痫和肢体运动障碍。CT扫描显示球囊位置正常,无泄漏。

  正常组和假手术组F-VEPI波、Ⅱ波潜伏期,Ⅰ~Ⅱ峰峰值比较恒定,其余部分波形在个体间变异比较大。猫视神经慢性受压后4周,F-VEP开始出现明显异常,表现为波形低阔扁平,潜伏期Ⅰ、Ⅱ延长,Ⅰ~Ⅱ峰峰值降低,并随受压时间的延长异常更为明显。

  5.造模后病理及生化变化  正常组Dil逆行标记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平均密度为(465±38)个/mm,中央区密度高于周边区。视神经受压后前4周RGC数量无明显改变,至受压后8周RGC数量有显著下降,平均密度为(293±32)个/mm,下降约37%。

  光镜下检查,视网膜HE染色:正常成年猫视网膜HE染色可见三层细胞核,各层间界限较为清楚,从玻璃体腔向巩膜依次为神经节细胞层、双极细胞层和感光细胞层。节细胞从核形态学上可明确分成两类细胞:一类为大核细胞,染色较浅,核内有时可见核仁;另一类细胞核较小,染色深。视神经慢性受压后4周时视网膜变化仍不明显,受压后8周可见RGC核明显稀疏,大而染色浅的细胞核基本消失,视网膜总厚度变薄,胶质细胞增生。

  视神经丽春红2R-亮绿染色:正常视神经髓鞘呈粉红色,轴索、神经束膜和神经内膜呈绿色;变性的髓鞘因磷脂消失故不着色。正常视神经髓鞘排列整齐致密,受压后4周见粉红色条索扭曲,局部染色缺失,受压后8周局部染色缺失加重。

  电镜下检查:①视网膜:正常猫RGC核呈卵圆形,核大,核质均匀,有时可见核仁或核膜内陷,细胞质占细胞比例小,但细胞器丰富。受压后前2周无明显政变,受压后4周和8周可见RGC细胞质成分疏松,内质网扩张,线粒体肿胀,质膜下出现空泡,核膜皱缩内陷,染色质边聚,细胞质空化。②视神经:正常猫视神经髓鞘结构完整,各髓板清晰,排列紧密,轴膜完整,微丝微管均匀地分布于轴浆中。受压后2周仅见轻微脱髓鞘现象,细胞骨架排列轻度紊乱。受压后4周出现板层分离,髓鞘泡状解离,轴突出现空泡样,微丝微管排列紊乱,轴浆内线粒体肿胀,嵴间隙增宽,嵴模糊不清。8周可见髓鞘明显变薄,并可见再生的髓鞘。

  6.注意事项  实验前检查动物双眼屈光间质清,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好,眼底无异常。为了保证手术顺利成功,术后动物正常存活,应注意按无菌原则操作,及时补液,术中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避免对视神经、视交叉及其供应血管的误损伤。分次注入造影剂使球囊逐渐增大,以尽量模拟慢性视神经损伤的临床病理过程。充盈造影剂时要缓慢注入,术后必须定期CT扫描,保证球囊位置正常,无造影剂泄漏。

相关资讯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硫辛酸合成酶低表达对小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小鼠模型中神经酰胺对血小板介导的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的作用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环磷酰胺诱导家兔卵巢早衰动物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不同性别氟中毒大鼠模型的比较研究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基于AngIⅡ-NOx-ROS信号通路探索黄杨宁对心房颤动犬氧化应激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