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复制方法 用0.01mol/LPBS(pH 7.4)将口蹄疫种毒 ORMF8稀释至LD50为10的-3次方~10的-7次方/0.2ml,随后将各滴度病毒液分别经豚鼠后肢趾部行皮内注射,注射剂量为每只0.2ml。
(2)模型特点 豚鼠感染口蹄疫病毒后可引起规律性、典型性发病,这是成功建立豚鼠口蹄疫病毒感染模型的关键。以往研究表明,豚鼠是长期以来成功地用于口蹄疫感染的实验动物,新生乳鼠对口蹄疫病毒高度敏感,但超过5日龄左右乳鼠敏感性降低。此外,成年鼠、仓鼠也对口蹄疫病毒敏感,但发病似乎没有豚鼠规律。口蹄疫病毒感染豚鼠后可引起其出现典型疾病特征,并产生明显病变;发病豚鼠在接种部位出现小水泡,这种小水泡随后可能被吸收消失,并不遗留糜烂面,但可在豚鼠四肢趾部或口腔内发生继发性水泡,豚鼠机体消瘦,并有部分发生死亡。
(3)比较医学 我国原有的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均采用豚鼠(或猪和牛)进行效力检验。国际动物卫生组织(OIE)主张采用豚鼠进行疫苗效力检验,但同时提示也可用有平行关系的替代方法作为常规检验方法。大量采用豚鼠进行疫苗检验的成本高、周期长、工作量大。在试验数据充分、可靠的情况下,采用非本动物方法进行检验,符合检验生物小型化、非动物化的发展趋势。豚鼠是长期以来成功地用于口蹄疫病毒人工感染的模型动物,不但可用于抗体检测,也可通过临床症状及病理观察进行口蹄疫疫苗免疫效力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