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页大图

【动物造模】-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

  方法一

  1.造模材料  动物:雄性SD大鼠,体重(150±10)g;药物:胆固醇,猪油,2%戊巴比妥溶液。

  2.造模方法  动物正常喂养一周后,随机分为2组。正常组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喂高脂饲料,即普通饲料基础上加10%猪油、2%胆固醇。实验动物自由饮水和进食,分笼(每笼5只)饲养于(20±2)℃明暗各12h的动物实验室内。于实验后12周处死两组动物,方法为隔夜禁食,次日以2%戊巴比妥溶液1ml/kg体重腹腔内注射麻醉,从后腔静脉采血后处死,迅速取出肝脏,按常规制备血清和肝组织石蜡切片及超薄切片标本。

  3.造模原理  长期和大量进食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外源性脂肪大量增加,从小肠吸收后进入血液的乳糜微粒增加,肝脏摄取自然就增多。当肝脏合成甘油三酯的量大于肝细胞转运能力时,甘油三酯则在肝内沉积形成脂肪肝。

  4.造模后一般变化  实验中模型组较正常组体重增长迅速,且性情较为温顺,不喜动,各组均无动物死亡发生。实验结束时模型组动物的体重较正常组超重20%以上,其体重、肝指数(肝湿重/体重×100%)比正常组显著增高。

  5.造模后生化及病理变化  血清脂质的变化:实验结束时,模型组血总胆固醇酯(total cholesterol, TCH)、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 FFA)显著高于正常组,血TG与正常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血清肝功能的变化:实验结束时,模型组血清转氨酶(ALT、AST)较正常组显著升高,清蛋白及清蛋白/球蛋白比值与正常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肝脏病理学变化:肉眼观察正常肝脏无异常变化。模型组肝脏体积明显增大,包膜紧张,边缘圆钝,整个肝脏呈奶黄色,并见局灶性黄白色变性灶,切面油腻。光镜下,正常组大鼠肝脏无异常病变。在10周时病理学检查仅是轻度脂肪肝,而无炎症、坏死,故继续高脂饮食。至12周时,剩余的模型组所有动物均出现程度不同的弥漫性肝细胞脂肪变性,且存在小叶内炎症,部分出现汇管区炎症,还有汇管区变性及点状坏死或坏死灶,甚至部分坏死灶融合成片,肝组织炎症细胞浸润以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为主,并有一些中性粒细胞浸润,但未见肝纤维化。脂变肝细胞以中央静脉周围*为明显,极度肿胀呈圆形,体积较正常明显增加,细胞质内充满大量脂肪空泡,酷似泡沫细胞,界限不清,肝窦狭窄。模型组可见肝细胞超微结构明显异常。肝细胞索排列紊乱,细胞质脂滴大量出现且严重聚积,常成群出现,大多呈卵圆形或圆形,单个脂滴直径达6μm以上。毛细胆管排列不整齐,线粒体嵴轻度肿胀,肝星状细胞和库普弗细胞明显增生。

  方法二

  1.造模材料  动物:雄性Wistar大鼠,体重(200±10)g;药物:高脂饲料(配方成分:蔗糖360g,右旋麦芽糖200g,猪油250g,植物纤维素50g,玉米粉50g,食盐7.5g,黑豆30g,CaCO3 2.5g,MgO 1.5g,维生素A 15000U,维生素D 21500U,维生素E 0.5g。

  2.造模方法  实验组用高脂饲料喂养21天,对照组用正常饲料喂养21天后行门静脉压、肝重测定以及肝脏病理检查。实验前14h禁食,可以自由饮水,戊巴比妥30mg/kg腹腔内注射麻醉。上腹正中横行切口入腹,游离肝十二指肠韧带用5'头皮针(接有脑脊液L形测压管)穿刺测门静脉压。取肝行肝重量测定后,另取部分肝,用10%甲醛固定,行常规病理切片检查。

  3.造模原理  饲料缺乏蛋氨酸和胆碱,前者为合成载脂蛋白所需,后者缺乏引起卵磷脂合成不足,从而导致极低密度脂蛋白合成下降,无法将甘油三酯运出肝外,引起肝内脂肪堆积,形成脂肪变性。

  4.造模后变化  实验组喂养高脂饲料10天后大鼠皮毛蓬乱而无光泽,精神萎靡,食欲缺乏,体重减轻。对照组大鼠体重呈增加趋势。

  对照组和实验组大鼠体重、肝重及门脉压:实验组大鼠体重、肝重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肝重/体重比值差异无显著性。对照组门脉压为(1.01±0.09)kPa,实验组为(1.18±0.05)kPa,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肝脏组织学:实验组:大体见肝表面有油腻感。锇酸染色光镜下第8天肝细胞内有少量脂滴,第14天约1/3肝细胞含有细颗粒状脂滴,第21天约2/3以上肝细胞内出现脂滴,第28天脂滴更大。肝窦被挤压变窄,肝细胞形态不规则。对照组肝脏未见以上改变。

  方法三

  1.造模材料  动物:雄性SD大鼠,体重200~220g;药物:胆固醇,脱氧胆酸钠,丙二醇、吐温80(AR级),植物油、白砂糖、全脂奶粉、动物用复合维生素,猪油。

  2.造模方法  正常喂养1周后的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所有动物均给以普通饲料、自由饮水;模型组每天灌胃高糖、高脂、高蛋白乳剂,乳剂组成如下:猪油15g、植物油15g、胆固醇7.5g、蔗糖15g、胆盐1g、奶粉8g、复合维生素0.5g、吐温805ml、丙二醇5ml,加蒸馏水至100ml。实验开始第1~4周乳剂剂量按2.5、5.0、7.5、10ml/kg每周递增,后2周持续10ml/kg;实验共持续6周。

  3.造模原理  长期和大量进食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外源性脂肪大量增加,从小肠吸收后进入血液的乳糜微粒增加,肝脏摄取自然就增多。当肝脏合成甘油三酯的量大于肝细胞转运能力时,甘油三酯则在肝内沉积形成脂肪肝。

  4.造模后一般变化  模型组大鼠食量小于正常组,但体重增加情况与正常组无差异,状态较好,毛发整齐而有光泽,无腹泻及死亡现象。

  5.造模后生化及病理变化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ALT[正常组(23.20±8.13)U/L,模型组(73.45±25.18)U/L]、AST[正常组(32.64±9.61)U/L,模型组(73.59±23.42)U/L]增高。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TC及肝匀浆TC、TG含量增高,血清TG含量无变化。

  正常组大鼠肝脏无异常;模型组大鼠肝脏包膜紧张,边缘圆钝,肝脏呈奶黄色,切面油腻。光镜下,正常组大鼠肝细胞索排列正常,核圆、大、居中,无炎症细胞浸润;模型组大鼠出现弥漫性脂肪变性,以中央静脉周围*为明显,肝细胞体积增大,胞质内见大小不等的圆形空泡,核居边,部分肝小叶内见点状坏死灶,局部见个别碎片状坏死灶及炎细胞浸润,但未见肝纤维化。

  方法四

  1.造模材料  动物:雄性SD大鼠,体重(150±10)g;药物:胆固醇,蛋黄粉,猪油。

  2.造模方法  雄性SD大鼠,正常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2组。正常组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喂高脂饲料,即普通饲料基础上加10%猪油,2%胆固醇,5%蛋黄粉。实验动物自由饮水和进食,分笼(每笼5只)饲养于(20±2)℃明暗各12h的动物实验室内,饲养12周。

  3.造模原理  长期和大量进食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外源性脂肪大量增加,从小肠吸收后进入血液的乳糜微粒增加,肝脏摄取自然就增多。当肝脏合成甘油三酯的量大于肝细胞转运能力时,甘油三酯则在肝内沉积形成脂肪肝。

  4.造模后一般变化  实验中模型组较正常体重增长迅速,且性情较为温顺,不喜动,各组均无动物死亡发生。实验结束时模型组动物的体重较正常组超重11%以上。体重、肝体比(肝重/体重)比正常组增高。

  5.造模后生化及病理变化  实验结束时,模型组血TG高于正常组。模型组TNF-α高于正常组。

  肉眼观察:正常肝脏无异常变化。模型组肝脏体积明显增大,包膜紧张,边缘圆钝,部分肝脏呈奶黄色,切面油腻。

  光镜结果:光镜下,正常组大鼠肝脏基本无异常病变,模型组所有大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弥漫性肝细胞脂肪变性,且90%存在小叶内炎症,80%出现汇管区炎症,还有汇管区变性及少量点状坏死。肝组织炎症细胞浸润以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为主,并有一些中性粒细胞浸润。脂变肝细胞呈圆形,极度肿胀,体积较正常明显增加,细胞质内充满大圆脂肪空泡,界限不清,肝窦狭窄。

  超微结构:模型组可见肝细胞超微结构明显异常。肝细胞索排列紊乱,细胞质脂滴大量出现且严重聚积,常成群出现,大多呈卵圆形或圆形,单个脂滴直径达6μm以上。毛细胆管排列不整齐,线粒体嵴轻度肿胀,肝星状细胞和库普弗细胞明显增生,细胞核不规则,部分呈现核固缩。

相关资讯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硫辛酸合成酶低表达对小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小鼠模型中神经酰胺对血小板介导的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的作用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环磷酰胺诱导家兔卵巢早衰动物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不同性别氟中毒大鼠模型的比较研究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基于AngIⅡ-NOx-ROS信号通路探索黄杨宁对心房颤动犬氧化应激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