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K小鼠是1957年由日本近腾氏用日本原有的小鼠(又称“二十日小鼠”)培育成功的。1962年,Nakamura报道KK小鼠具有和成年人肥胖性糖尿病相似的性质,遂受到医学界的重视(中国医学科学院,保有KK小鼠品系)。用市售固型饲料饲育的KK小鼠很少会出现尿糖和高血糖症状,只是耐糖试验表现出糖尿性状(非肥胖KK小鼠)。通过饲喂高能量饲料,或给予金硫葡萄糖,或导入肥胖基因(AY)等手段会使动物出现肥胖症,并常常伴有高胰岛素血症的高血糖症(肥胖KK小鼠)。在肥胖KK小鼠中糖尿病性变化与成年人的糖尿病非常相似,即血中胰岛素和血糖都升高,并引起胰腺B细胞的脱颗粒现象,及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基底膜肥厚为主的变化。
KK小鼠不但肝脏和脂肪组织的脂肪合成亢进,而且脂肪组织和肌肉组织中参与糖代谢的胰岛素感受性降低,这些现象在肥胖 KK小鼠中表现得*为明显。脂肪合成亢进会导致肥胖,末梢组织胰岛素感受性降低则导致了高血糖,脂肪异化的调节机制也受到破坏,很少会因禁食而导致血中游离脂肪酸的升高。
【结果分析】和正常的C57BL小鼠相比,KK小鼠的耐糖性、胰岛素和肾上腺素的感受性都很低。在C57BL和KK的杂交一代小鼠中,这些指标介于两亲代之间。KK小鼠的糖尿病性变化受多基因控制,因此,把这种F1小鼠区分开来使用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糖尿病动物,有可能与人糖尿病的多样性相对应。因此作为人糖尿病模型,KK小鼠有着和ob/ob、db/db小鼠突变种不同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