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页大图

【动物造模】-肿瘤血管生成的转基因动物模型

  有关肿瘤血管生成的转基因动物模型报道较多。目前用于肿瘤血管形成的转基因鼠模型主要有3种:

  1.RIP-Tag转基因小鼠模型  由癌基因SV40Tag诱导,受胰岛素基因调控区控制,为胰岛β细胞肿瘤。在胚胎期的8~21d即可见癌基因表达,继而出现零散增生的胰岛,其中50%成为高度增殖的胰岛,在组织学形态及增殖倍率上具备了肿瘤细胞的特性。其中20%有明显的血管形成,10%可成为实体肿瘤,新生血管的经组织学检测证实:①RIP- Tag转基因小鼠模型的癌前病变各阶段非常明显,增生期后有一个血管形成期。②在肿瘤细胞广泛恶变之前新生血管生长良好。

  2.BPV1.69转基因小鼠模型  由乳头状瘤病毒基因组诱导,是皮肤纤维肉瘤。该模型肿瘤形成可分为正常、轻度皮肤纤维瘤形成及浸润性皮肤纤维瘤形成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同时伴有c-jun、jun-B癌基因及其相关转录因子AP-1等的表达。经vWF(Von Willebrand)免疫染色证实:在浸润性皮肤纤维瘤形成阶段微血管密度明显增加。结果表明,在皮肤纤维肉瘤形成之前就存在血管的激活启动。体外细胞株的实验亦表明,在皮肤纤维肉瘤逐渐形成的各阶段伴有相应独立的血管启动阶段,正常皮肤细胞及轻度皮肤纤维瘤细胞的条件培养液无促内皮细胞分裂增殖活性,而浸润性皮肤纤维瘤细胞及皮肤纤维肉瘤的条件培养液却有促内皮细胞分裂增殖活性。

  3.K14-HPV16转基因小鼠模型  源于基底角质细胞,主要表达人乳头状瘤病毒16型癌基因,由角蛋白14基因调控区控制,系表皮鳞癌。该模型在肿瘤形成各阶段都伴有激活血管形成启动的表现。1月龄的K14-HPV16转基因小鼠其真皮层可见毛细血管密度略有增加,而在其增生不良的早期以及进展期时,可见毛细血管无论是数目还是分布密度均明显增加。这一现象表明,在此早期低度损害血管形成开始启动,从静止状态趋向中等程度的新生血管形成,而在高度增生及肿瘤浸润阶段血管形成明显增加。

相关资讯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通心络胶囊对大鼠低压低氧暴露后炎症反应和脑组织水肿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实验用小型猪乙型脑炎病毒的分离鉴定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MC38结肠癌小鼠肿瘤浸润免疫细胞的动态变化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X线全身照射对2型糖尿病KKAy小鼠造血免疫系统功能的影响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发光二极管光源照射日本大耳白兔皮肤的安全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