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有三种:鳞片状皮肤突变鼠、自发性慢性增殖性皮炎突变鼠和乏皮脂突变鼠。
1.鳞片状皮肤突变鼠由A/J近交系小鼠和BALB/c小鼠杂交而来,该品系小鼠可自发出现银屑病样皮炎。小鼠出生时除了有低色素性贫血,其余均正常。随着年龄逐渐增大,小鼠逐渐出现角化过度的斑块、棘层肥厚和皮突延长。小鼠还可以有毛发凹点、条纹和甲弯曲、甲床鳞屑性增厚等改变,用胶带撕扯皮肤后可出现Kobner现象,这些表型在口服环孢素A、外用表皮生长因子或中波紫外线(UVB)照射后可逆转。另外,该突变鼠的纯合子常伴有胃前增生。此模型的不足在于组织病理学上缺乏明显的T细胞浸润,小鼠需生活于无菌环境中以防皮肤癣菌感染等。
2.自发性慢性增殖性皮炎突变鼠模型 该突变鼠*早在荷兰的一群C57BL/KalwRij小鼠中发现,由于15号染色体隐形突变,原本正常的小鼠在2~3周龄时开始出现红斑、毛发变细、背部和腹侧明显鳞屑(开始于项背处)。有意思的是,皮损逐渐扩展至整个皮肤,仅除了耳、足垫和尾部。小鼠通常由于瘙痒难忍而出现严重的皮肤溃烂,直至20~30周时安乐处死。组织学显示小鼠开始先有局灶性表皮增殖,到第5周或以后会扩展为弥漫性,正角化过度型棘层肥厚和片状角化不全是其主要特征。马尔匹基层中可见散在凋亡的角质形成细胞,这些细胞呈孤立、萎缩和明亮的嗜酸性颗粒,用TUNEL检测为阳性。表皮常伴嗜酸性细胞浸润和角质层内脓疱形成。真皮浸润主要是嗜酸性细胞和少量肥大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因搔抓而导致的皮肤溃疡可深达肌层,*后经过肉芽形成、假上皮瘤样增生、重新上皮化和真皮纤维化而愈合。
3.乏皮脂突变鼠模型 BALB/cCrglGa小鼠的硬脂酰辅酶A脱氢酶-1基因自发突变可导致乏脂性无毛的表型。纯合子在第7天时即可由于表皮生长迟缓而得到确认,脱发加重,到成年时已基本无毛。皮肤细胞增生出生时即相当明显,且随着年龄逐渐加重。真皮中可见形态异常的成纤维细胞,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的重塑。毛囊开始正常,但很快变异常,内毛根鞘细胞堵塞毛管阻碍新生毛发的生长。皮脂腺存在,但分化异常,很少分泌皮脂。纯合子表现出脱毛、皮脂腺发育不全、润眼障碍、甘油三酯合成和储存障碍、鳞屑性皮肤和生长迟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