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页大图

【动物造模】-尿酸性肾病大鼠模型建立的研究

  目的 建立合理、稳定的尿酸性肾病大鼠模型,为筛选及研究治疗尿酸性肾病提供病理模型。

  方法 实验大鼠随机分为3个造模组和正常组。 造模组分别予以750mg/kg氧嗪酸钾联合150mg/kg低剂量尿酸(M-A 组)、750mg/kg氧嗪酸钾联合300mg/kg中剂量尿酸(M-B组)、750 mg / kg 氧嗪酸钾联合600mg/kg高剂量尿酸 (M-C组),正常组(Control组)予以0.3%羧甲基纤维素钠(100g/mL),连续灌胃4周后检测血尿酸、血肌酐、尿素氮、甘油三酯、胆固醇等指标的变化以及肾的病理学改变。

  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3个模型组的血尿酸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P<0.05,P<0.05);M-B 组、M-C组的血肌酐显著升高(P<0.05,P<0.01);M-B 组的甘油三酯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肾病理评分 M-B 组、M-C组的肾病理评分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Masson 染色形态学显示,3个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肾损伤明显(P<0.05,P<0.01,P<0.01)。 免疫组化炎症 CD68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3个模型组表达量增加(P<0.05,P<0.01,P<0.01);E-Cadherin表达与正常组相比,M-B、M-C组表达量明显降低 (P<0.01);α-SMA表达与正常组相比,3个模型组表达量增加(P< 0.05,P< 0.01,P< 0.01)。

  结论 氧嗪酸钾 (750mg/kg)联合中剂量尿酸(300mg/kg)可作为构建尿酸性肾病大鼠模型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关资讯 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科学部2024年度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类)中期检查会议在武汉举行 我国学者在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原创药物靶标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我国学者在神经酰胺受体调控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卓越研究群体项目“本能行为及其相关精神疾病的机制和干预研究” 2024年度进展交流会召开 我国学者在鼻咽癌“减毒”放疗研究方面取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