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页大图

【动物造模】-大鼠创伤性颅脑损伤后脑室下区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目的:探讨创伤性脑损伤后脑室下区(SVZ)神经干细胞(NSCs)的增殖分化的时程变化。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 分为3组,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仅切开头皮和颅骨开窗,实验组采用Feeney氏法造成颅脑损伤(TBI)。选用Nestin与 BrdU两种细胞标志物及神经元特异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胶质细胞标志物GFAP,采用免疫荧光化学方法对3 组脑组织标本分别行双标蛋白抗体免疫荧光染色,检测TBI 后SVZ 内源性NSCs 的增殖、分化变化。

  结果:TBI 后,伤侧 SVZNestin/NSE 、Nestin/GFAP、BrdU/NSE、BrdU/GFAP标记阳性细胞均明显增多,伤后第1天开始升高,第3天达峰值,第14天 恢复正常,实验组4个时间点间及实验组与对照组对应时间点间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其中以Nestin/GFAP标记的增殖分 裂阳性细胞升高*显著。

  结论:TBI后,动员了伤侧SVZ中的NSCs,诱导该区内源性NSCs的增殖分化,提示SVZ是NSCs增殖 分化的重要的生发中心之一。

相关资讯 我国学者在细胞衰老促进骨关节炎形成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科学部2024年度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类)中期检查会议在武汉举行 我国学者在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原创药物靶标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我国学者在神经酰胺受体调控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卓越研究群体项目“本能行为及其相关精神疾病的机制和干预研究” 2024年度进展交流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