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页大图

【动物造模】-不同急性应激反应大鼠模型

  目的:比较三种急性应激反应动物模型应激相关指标的变化,探讨建立相对适宜的急性应激反应模型。

  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Ⅰ)、断尾组(Ⅱ)、烧伤组(Ⅲ)和截肢组(Ⅳ),每组10只。正常组不做处理,断尾组在靠近尾端的尾干处(即S3和S4脊髓神经之间)横切,烧伤组制成30%体表面积III度烫伤模型,截肢组以左下肢截肢作为严重创伤应激。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和皮质醇(corticosterone,CORT)的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下丘脑c-fos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果:与I组相比,Ⅱ、Ⅲ、Ⅳ组ACTH、CORT水平均升高(P<0.05),c-fos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与Ⅲ组相比,Ⅱ、Ⅳ组ACTH、CORT水平、c-fos蛋白表达较高(P<0.05);但ii组与iv组各项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通过低位尾干切断制作急性应激反应模型,具有操作步骤简单、致伤程度较一致、应激效果明显等特点,能够较客观地反映人类遭遇突发事故时的应激反应,是较为理想的急性应激反应的建模方式。

相关资讯 我国学者在柑橘黄龙病防控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卓越研究群体项目(原基础科学中心项目) “女性生殖衰老与生育力重塑”年度交流会在上海召开 我国学者首次在外周神经系统发现小胶质样细胞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卓越研究群体项目“常见慢性病的病因基础与精准预防” 2024年度交流会在北京召开 我国学者在异种肝移植方面取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