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页大图

【动物模型】-球囊损伤主动脉形成血栓

  (1)复制方法定期麻醉后,将实验兔固定并分离股动脉和静脉。通过股静脉套管抽取20 ml血液,并用51 Cr标记血小板。通过耳静脉注射标记的血小板,并立即通过股静脉插入气囊导管。当导管的尖端到达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的交界处时,将球囊充气至600 mmHg(80 kPa),将球囊管向下拉10 cm,放气后重新插入关节中。放置,膨胀,下拉6反复取下导管,结扎动脉并缝合切口。去除内膜一小时后,通过过量静脉注射戊巴比妥钠杀死动物。处死前,静脉注射5 ml 0.5 ml Evans Blue和1000 U肝素。分离主动脉并切成蓝色,均匀地将上部5 cm胸主动脉和下部10 cm腹主动脉切成蓝色,用生理盐水冲洗两次,并每分钟计数每条动脉节段(CPM值)计数并称重,并在彻底干燥后计算每克干重在动脉节段标记的血小板数量。

  (2)模型特征:气球导管用于损伤内膜,并且在体内形成了兔腹主动脉血栓形成模型。该方法具有可靠,简单,易于实施,主观要素少的优点,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3)比较医学。当内膜被球囊管损伤并发生动脉血栓形成时,介质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并且在临床上,由内膜损伤形成的动脉血栓形成仅限于表面和临床损伤。由膜损伤形成的血栓的性质更为严重,但中等程度,与由临床内膜损伤形成的动脉血栓的性质相一致,并且不影响药物疗效的观察。

相关资讯 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科学部召开 2024年度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中期检查会议 【中国科学报】如何鼓励原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有了新变化 我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中国支气管扩张症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我国学者在肠道微生态失衡驱动肝性脑病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我国学者成果入选《细胞》年度最佳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