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页大图

【动物模型】-家兔耳粉刺生成模型

  [建模机制]痤疮是多种因素的结合,例如,毛囊腺上皮细胞的角蛋白生长,细胞间粘附的增强,微生物感染,血管壁的炎性损害,皮脂和头皮屑。经过实验诱导的兔耳痤疮模型,经过超微结构分析,其病理机制是毛囊角质形成细胞增生,角质形成细胞延迟脱落,粉刺形成和毛囊开放。并增加皮肤发炎。它部分类似于人痤疮的形成机制。

  [模型特征]每天一次将50%油酸液体石蜡涂于新西兰兔两只耳朵的腹侧4 cm x 2 cm区域,持续14天。组织病理学切片用于观察毛囊开口扩大,角膜栓塞大小,表皮角化程度和皮肤炎症程度,以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判断。为了观察药物的功效,将诱导剂每次施加到左耳的诱导区域1小时,然后连续14天施加测试药物,并使用右耳施加底物作为对照。

  [模型的评估和应用]该模型的粉刺形成机制不包括感染,炎症和皮脂腺分泌异常机制。这主要是上皮过度角化和角蛋白粘附的改变。但是,根据光学和电子显微镜的病理学指标,抗痤疮药物维甲酸的功效与临床痤疮形成和痤疮溶解过程更加一致。

相关资讯 我国学者在细胞衰老促进骨关节炎形成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科学部2024年度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类)中期检查会议在武汉举行 我国学者在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原创药物靶标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我国学者在神经酰胺受体调控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卓越研究群体项目“本能行为及其相关精神疾病的机制和干预研究” 2024年度进展交流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