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动物模型
细胞实验室
检测平台
生命科学实验方案
国自然资讯
SCI资讯
关于我们
语言
English
国自然资讯
热点课题
SCI资讯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萘性白内障动物模型怎么制备?
动物模型,白内障
中国实验动物信息网
2020-08-03
1082
【造模机制】萘(naphthalene)可使家兔细胞内活性氧升高,自由基生成增多,过氧化损伤增强,致使晶状体细胞膜脂质受损,造成实验性白内障。
【造模方法】选用体重为2~2.5kg,3~4个月龄家兔,使用吐温-80或石蜡配制30%萘(分析纯)混悬液,按2.65ml/kg每天灌胃,对照组灌胃等容量的生理盐水。于开始灌胃的第二天起,阿托品散瞳,每天用裂隙灯追踪晶状体的变化,一直到晶状体浑浊度达到要求为止。如选用Sprague-Dawley纯系大白鼠,则标准饲料喂养,萘灌服的起始剂量为0.5mg/kg,3天后改为1mg/kg。通常6周后可见到明显白内障形成。
【模型特点】一般灌胃8天,部分晶状体皮质出现范围较大、颜色较深的斑块状浑浊,肉眼可观察到明显浑浊。光镜下见皮质区纤维明显断裂、肿胀、广泛液化并见蛋白变性小体;晶状体前囊膜下上皮组织轻度增生。对于不同种属、不同眼部色素沉着状态,萘性白内障模型在表现和进程上有较大差别。在大鼠模型,晶状体损害主要是儿茶酚还原酶的作用,因而大鼠模型表现较弱;而在兔模型的晶状体损害中,多酚氧化酶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因而其临床表现较强。同为大鼠,眼部色素沉着多者如Brown Norway大鼠,其晶状体变化稳定、快速、剧烈,而在白变种大鼠Sprague- Dawley和Wistar大鼠中,晶状体变化则较不一致、延迟、微弱。
【模型评估和应用】在家兔和大鼠采用萘灌胃的方法可成功建立白内障模型。该模型诱发快,成模时间短。大鼠萘性白内障模型是一种理想的用于研究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发病机制及白内障氧化损伤的动物模型;两者在白内障形成机制方面均与氧化应激相关,而且在白内障的形态方面也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因高浓度萘毒性较大。实验动物生存率低,不利于长期观察。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资讯
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科学部召开 2024年度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中期检查会议
【中国科学报】如何鼓励原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有了新变化
我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中国支气管扩张症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我国学者在肠道微生态失衡驱动肝性脑病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我国学者成果入选《细胞》年度最佳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