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页大图

萘性白内障动物模型怎么制备?

      【造模机制】萘(naphthalene)可使家兔细胞内活性氧升高,自由基生成增多,过氧化损伤增强,致使晶状体细胞膜脂质受损,造成实验性白内障。

  【造模方法】选用体重为2~2.5kg,3~4个月龄家兔,使用吐温-80或石蜡配制30%萘(分析纯)混悬液,按2.65ml/kg每天灌胃,对照组灌胃等容量的生理盐水。于开始灌胃的第二天起,阿托品散瞳,每天用裂隙灯追踪晶状体的变化,一直到晶状体浑浊度达到要求为止。如选用Sprague-Dawley纯系大白鼠,则标准饲料喂养,萘灌服的起始剂量为0.5mg/kg,3天后改为1mg/kg。通常6周后可见到明显白内障形成。

  【模型特点】一般灌胃8天,部分晶状体皮质出现范围较大、颜色较深的斑块状浑浊,肉眼可观察到明显浑浊。光镜下见皮质区纤维明显断裂、肿胀、广泛液化并见蛋白变性小体;晶状体前囊膜下上皮组织轻度增生。对于不同种属、不同眼部色素沉着状态,萘性白内障模型在表现和进程上有较大差别。在大鼠模型,晶状体损害主要是儿茶酚还原酶的作用,因而大鼠模型表现较弱;而在兔模型的晶状体损害中,多酚氧化酶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因而其临床表现较强。同为大鼠,眼部色素沉着多者如Brown Norway大鼠,其晶状体变化稳定、快速、剧烈,而在白变种大鼠Sprague- Dawley和Wistar大鼠中,晶状体变化则较不一致、延迟、微弱。

  【模型评估和应用】在家兔和大鼠采用萘灌胃的方法可成功建立白内障模型。该模型诱发快,成模时间短。大鼠萘性白内障模型是一种理想的用于研究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发病机制及白内障氧化损伤的动物模型;两者在白内障形成机制方面均与氧化应激相关,而且在白内障的形态方面也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因高浓度萘毒性较大。实验动物生存率低,不利于长期观察。
相关资讯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小鼠模型中神经酰胺对血小板介导的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的作用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环磷酰胺诱导家兔卵巢早衰动物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不同性别氟中毒大鼠模型的比较研究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基于AngIⅡ-NOx-ROS信号通路探索黄杨宁对心房颤动犬氧化应激的影响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负压吸引装置抽取大鼠脑脊液方法的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