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页大图

【动物造模】-苯胺致小鼠肝细胞和淋巴细胞DNA损伤及其修复效应

  目的:研究苯胺遗传毒性及其修复动力学作用。

  方法:使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技术单次强制饲喂100 mg/kg苯胺3、8、16、24、32小时后,KM小鼠肝细胞和淋巴细胞的DNA得以检测。

  结果:SCGE实验的结果表明,肝细胞的尾巴长度和尾矩从8小时开始逐渐增加,DNA损伤的程度在16小时内达到*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尾巴的长度和尾巴的瞬间在16小时时开始淋巴细胞,逐渐增加并在24小时时达到*大值,并伴随DNA损伤而逐渐恢复。在32小时内。

  结论:苯胺对肝细胞和淋巴细胞具有潜在的遗传毒性。两种DNA损伤指标的变化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关系,表明这两种细胞具有有效的DNA修复机制。

相关资讯 我国学者在细胞衰老促进骨关节炎形成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科学部2024年度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类)中期检查会议在武汉举行 我国学者在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原创药物靶标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我国学者在神经酰胺受体调控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卓越研究群体项目“本能行为及其相关精神疾病的机制和干预研究” 2024年度进展交流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