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页大图

通过现生两栖爬行动物区系演化历史揭示喜马拉雅山脉隆升过程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车静团队基于对喜马拉雅地区的长期考察研究,重建该地区现生大部分两栖爬行动物类群的时空演化动态历史,探讨喜马拉雅山脉隆升及南亚季风发育等重要地质历史事件的假说,揭示这些事件对生物分化、迁移的影响。

  喜山两栖爬行动物的演化史

  喜马拉雅山脉位于青藏高原南部,是全球平均海拔*高的山脉,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0座,其中珠穆朗玛峰是世界*高峰,海拔8848.43米。喜马拉雅也是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其特殊的环境、巨大的海拔落差,孕育丰富的植被梯度和独一无二的动物类群。

  基于该团队收集的一手数据,并整合GenBank上已发表的物种序列数据,收集到14个科、1628个两栖爬行动物的多基因序列片段数据,涉及182个喜马拉雅山区物种,占该地区记录物种的60%左右。研究通过构建物种演化树,结合时间校正点以及物种分布信息,探讨喜马拉雅地区分布的两栖爬行动物的时空动态演化格局。

  喜马拉雅地区现生两栖爬行动物的多样性*早从古新世(Paleocene)已开始积累。总体上就地成种事件和区域间扩散事件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早期较为缓慢,而在渐新世(Oligocene)末到中新世(Miocene)早期,物种累积速率加快。大约在中新世中期,约1500万年前左右,喜马拉雅地区物种累积速率达到*高峰,之后开始呈现下降趋势。

  动物演化支持“渐进式隆升假说”

  作为地球上*年轻、*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次大陆与欧亚板块碰撞形成的。然而,对于喜马拉雅山的隆升历史及机制,仍存在争议。早期研究曾将喜马拉雅山和高原面作为一个整体,提出“喜马拉雅早期隆升假说”,即喜马拉雅在新生代早期便已形成。然而,考虑到高原面与喜马拉雅山在地质隆升历史上的明显不同,目前的地质学证据已普遍拒绝该假说。

  目前,关于喜马拉雅山脉隆升历史的有两个假说:一是近期隆升假说(Late Orogeny Hypothesis),该假说得到水文学和热学证据的支持,认为喜马拉雅直到上新世(Pliocene)中期才达到现有高度;二是渐进式隆升假说(Stepwise Hypothesis),该假说认为喜马拉雅山在古新世晚期就已经开始隆升,但是前期抬升较为缓慢,直到中新世(Miocene)才开始快速隆升继而达到现在的高度。

  一个地区生物区系的演变过程和地质气候变化紧密相关,在山脉隆升期间,地貌的异质性增加会产生大量的地理隔离机会和生态位分化,从而促进本地物种的大量形成。对应这两种地质假说,可以预测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物演化模式:(1)如果近期隆升假说成立,喜马拉雅地区两栖爬行动物物种的累积加速时间会在上新世中期或之后发生。(2)如果渐进式隆升假说成立,将看到当地物种累积从古新世晚期开始,并在中新世加速。

  该研究重建的喜山地区两栖爬行动物的演化动态模式更支持“渐进式隆升假说”。研究首次整合和解析喜马拉雅山区两栖爬行动物区系的演化历史,并探讨不同的地质假说。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角度,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其结果支持喜马拉雅山地区是重要的物种形成、分化摇篮。喜马拉雅山脉在面积如此小的地区集中如此多的特有物种,是世界级的生物基因宝库。应加强对该地区生态环境及栖息地的保护,从而保护这些珍贵而独特的生物资源。

相关资讯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硫辛酸合成酶低表达对小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小鼠模型中神经酰胺对血小板介导的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的作用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环磷酰胺诱导家兔卵巢早衰动物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不同性别氟中毒大鼠模型的比较研究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基于AngIⅡ-NOx-ROS信号通路探索黄杨宁对心房颤动犬氧化应激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