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上题为“Inherited causes of clonal haematopoiesis in 97,691 whole genome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麻省总医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对97,691名个体机体的全基因组进行分析揭示了诱发克隆性造血(clonal haematopoiesis)的遗传原因。
年龄是诱发大多数人类慢性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但目前研究人员并不清楚衰老所介导的疾病风险背后的分子机制;在再生造血干细胞群中,年龄相关的体细胞突变的获得会导致克隆的扩展,*近这已经被证实与人类血液癌症和冠心病发生直接相关,这种现象被称之为“不确定的潜在克隆性造血作用”(CHIP,clonal haematopoiesis of indeterminate potential);同时分析种系和体细胞的全基因组序列数据或能为揭示诱发CHIP的根本原因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机会。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国家心肺血液研究所精准化医学跨组学(TOPMed)项目中来自不同祖先的97,691名个体机体高覆盖率的全基因组序列,*终识别出了4229名携带CHIP状况的个体。文章中,研究人员确定了对不同CHIP驱动基因非常特殊的血细胞、脂质特性和炎性特征之间的关联,*后发现了一组全基因组种系遗传突变的关联,其能帮助研究人员识别与CHIP状态相关的三种遗传位点,其中包括TET2位点,其对于拥有非洲血统的个体而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研究者表示,对TET2种系位点进行体外评估或能帮助有效识别干扰TET2远端增强子功能的突变,TET2远端增强子的干扰会导致造血干细胞自我更新水平的增加。总的来讲,本文研究中,研究者观察到了种系遗传突变如何塑造造血干细胞功能,从而诱发CHIP的形成,其或会通过一种克隆造血作用的特异性机制和一种导致不同组织间体细胞突变的共享机制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