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页大图

埃博拉病毒重大突破:阐释病毒膜融合激发机制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生物安全级4(生物安全级4)病毒,可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疾病,并且具有很高的致死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自1976年首次发现埃博拉病毒以来,该病毒已在非洲蔓延了近40年。自2014年3月以来,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的流行,特别是在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已在整个西非迅速蔓延,造成28,000多人感染,近11,000人死亡。

  2014年,西非发生埃博拉出血热。中国政府派出了首批62名工人,组成了*个流动实验室测试小组,并前往塞拉利昂。阿卡·德米安·高夫(Aka Demian Gao Fu)被任命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测试小组前工作组副组长,主要负责《科学》杂志领域的与国际机构的沟通和推广。发表有关“在塞拉利昂土地上行走”和“在格拉丁塞拉利昂上”的工作的纪录片文章。

  “我们已经发表了关于(天然)埃博拉病毒遗传进化的重要发现。埃博拉病毒是一种包膜病毒。埃博拉病毒可以将宿主入侵分为两个重要步骤。首先,病毒附着在宿主细胞膜的表面,然后通过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并形成内体;在内吞作用中,病毒通过膜融合过程释放其遗传物质。人TIM分子是一类免疫分子,广泛分布于免疫细胞中,在调节免疫反应(例如变态反应,哮喘,移植抵抗和自身免疫)中起重要作用。此前,高府研究院的一项研究发现,人类TIM分子并不与埃博拉病毒包膜表面的糖蛋白直接相互作用,而是通过与病毒包膜上的磷脂酰丝氨酸分子结合而促进病毒感染。结果发表在2015年第35期的中国*期刊《科学通报》上,标题为“埃博拉病毒入侵:人类TIM分子的结构的分子基础和PS的结合”。它作为封面文章发布。在此基础上,高府学院团队进一步研究了埃博拉病毒进入细胞后侵入内体的机制。先前的研究发现,内吞膜上的一个NPC分子是埃博拉病毒入侵所必需的,但是,一个NPC分子如何介导病毒的入侵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PC1分子是一种参与胆固醇转运的多膜蛋白,具有三个大的管腔内结构域(A,C和I)。埃博拉病毒包膜表面的糖蛋白被内体宿主蛋白酶组织蛋白酶消化,成为活化的糖蛋白,该蛋白暴露受体结合位点并与NPC1分子的腔内结构域C相互作用,随后与病毒膜相互作用。开始融合过程,实现病毒感染的生命史。

  该研究小组领导了一个NPC分子腔内结构域C的三维结构分析,发现它具有一个由α螺旋和β片组成的球形核心结构域和两个突出的环状结构。研究人员随后分析了活化糖蛋白和腔内结构域C之间复合物的三维结构,其中结构域C使用两个主要突出的环结构形成了活化糖蛋白的头部。我发现它插入了疏水槽中。发生交互。这一主要发现表明,人们可以为活化糖蛋白头部的疏水沟设计小分子或肽抑制剂,以阻止埃博拉病毒的入侵。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活化的糖蛋白与腔内结构域C结合后,会发生结构变化,从而增加了糖蛋白融合肽暴露并插入内体膜以启动膜融合过程的可能性。

相关资讯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硫辛酸合成酶低表达对小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小鼠模型中神经酰胺对血小板介导的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的作用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环磷酰胺诱导家兔卵巢早衰动物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不同性别氟中毒大鼠模型的比较研究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基于AngIⅡ-NOx-ROS信号通路探索黄杨宁对心房颤动犬氧化应激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