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页大图

粒细胞促HIV-1传播新功能被发现

  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王建华研究小组的一项研究发现,人类粒细胞具有一种新功能,可促进HIV-1感染的传播。相关研究发现*近发表在《病毒学杂志》上。与粒细胞造血干细胞不同,粒细胞主要含有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其中嗜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的50%至60%。嗜酸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分别约占1%和6%。在致病或病理条件下,粒细胞被动员到周围组织中并参与炎症反应。三种类型的粒细胞表达的HIV-1受体CD4和共受体CXCR4很少,因此在HIV-1感染研究中常常被忽略。关于粒细胞在HIV-1感染和病因中的作用的研究很少,但是有关于由于HIV-1感染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功能障碍研究的报道。在

  王建华的指导下,博士生Eihei和研究助理Jiangjinfeng从健康人的外周血中获得了三种类型的颗粒:嗜酸性粒细胞,基底球和中性粒细胞。纯化了球体,并研究了它们与HIV-1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这三个粒细胞均不能直接感染HIV-1、但它们可以捕获HIV-1、并将捕获的感染性病毒颗粒传递至CD4 + T细胞进行病毒传播。并能促进感染。

  研究团队与昆梅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昆梅第三人民医院合作,不管CD4 + T细胞的持续丢失或机会性病原体感染的暴发,血液中的粒细胞都有。数量大大减少。研究结果表明,粒细胞继续捕获,传播并增加病毒感染的风险,同时提供了治疗HIV-1/AIDS的新策略。

相关资讯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硫辛酸合成酶低表达对小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小鼠模型中神经酰胺对血小板介导的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的作用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环磷酰胺诱导家兔卵巢早衰动物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不同性别氟中毒大鼠模型的比较研究 【动物造模-药效评价】-基于AngIⅡ-NOx-ROS信号通路探索黄杨宁对心房颤动犬氧化应激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