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页大图

【动物造模】-血栓调节蛋白在大鼠深静脉血栓模型

  目的:观察血栓调节蛋白(TM)在大鼠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形成和消退的自然进化过程中的表达和重要性?

  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 = 60)和对照组(n = 6),模型组采用“狭窄法”建立DVT模型,对照组为“假” “。采用“手术方法”。建模后1小时? 4小时? 6小时? 12小时?在24小时内建模。  3d? 7天? 14天? 21天?将大鼠在10点处处死28天。测量血栓的重量/长度比。血浆中可溶性TM浓度。 TM mRNA在血栓组织和下腔静脉内皮中的表达。

  结果:1)建模初期血栓重量/长度比相对较低(1?4?6?12h),四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 0.05); 24h? 3d建模后7天在较高水平上稳定(P\→ 0.05); 14天后开始下降,但与21-28天的结果有显着差异(P\→ 0.05)? (2)ELISA法检测血浆中可溶性TM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血栓重量/长度比与内皮TM mRNA呈负相关(r = -0.92、P\u003c0.01);血栓TM mRNA与血浆可溶性TM呈正相关(r = 0.96、P) u003c0.01)?

  结论:内皮TM mRNA表达的变化可以反映DVT进展并具有积极的预后作用吗?

相关资讯 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科学部2024年度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类)中期检查会议在武汉举行 我国学者在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原创药物靶标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我国学者在神经酰胺受体调控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卓越研究群体项目“本能行为及其相关精神疾病的机制和干预研究” 2024年度进展交流会召开 我国学者在鼻咽癌“减毒”放疗研究方面取得进展